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,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,承载着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赞誉,更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与期待。面对时代要求,教师应与时俱进,终身学习,永葆激情。
首先是责任与爱心
教育的真谛是培根铸魂,启智润心,决定了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爱心、耐心,更重要的是责任心。
有责任心的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,身教胜于言传。我们要学生积极向上、勇于创新、不怕困难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,那么我们就要做好这一切,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,用理论武装自己,提升自己,把自己培养为学识渊博的令学生钦佩的人。
我们要明确作为教师责任的重大,要对全体学生负责,公正平等,正直无私,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,热爱每个学生,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,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,使其端正态度,摆正人生坐标。
我们给学生的,最重要的不是数字化了的知识,而是一种能力,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,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;是一种观念,一种做人的观念,生活的观念;是一种操守,一种对人对事的操守;是一种意识,一种爱的意识,责任的意识!
所以,工作中我们应多一些宽容、豁达、真诚,少一些苛刻、粗暴、斥责,学生收到更多的则是“感动”、“激动”至“行动”,那么,我们的教育便会在“互动”中达到目的,我们的事业便会在真诚与理解中创造奇迹。
其次是目标与定位
选择教师行业,首先就要对自己的目标定位。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在以教谋生,把教师当做一份与其他行业无差别的职业,幻想朝九晚五、养尊处优,殊不知,到头来,误了自己,毁了学生。
在教育的道路上,教师努力发展的方向应是——做研究型学者、学者型专家、专家型教师。
扎实的知识功底、过硬的教学能力、勤勉的教学态度、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,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。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知识储备不足、视野不够,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,更谈不上游刃有余。
中学的教师应明确学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,也要明确每个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,建构系统的知识框架,只有你熟练掌握了学科知识,方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,得心应手,顺应自如。
第三是读书与写作
教师读书,是为修身养性而读,是为提升素养而读。读书的个中滋味是自己嚼出来,别人代替不了,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中国还有一句古话:“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,语言无味。”苏轼说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这都说明了书有美容之功效,能增添你的神采气韵。读书还能够延年益寿。人老先老脑,而读书人因不断地阅读而减缓了大脑老化的进程,所以每每能颐养天年。
朱熹说:“布衣暖,菜根香,读书滋味长”。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,我认为,读书的意义,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,更重要的,它能使你思想常新,激情常在,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,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,战斗的姿态,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。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,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“文史哲样样爱看,唯独不爱看教参书”;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、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“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,一个劲地读书背书,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”。
教师更应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,不断结合实际总结教育经验,形成教育教学案例;不断反思心得体会,用纸笔记录自身的成长经历,这些未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日拱一卒无有尽,功不唐捐终入海。谁都能慢慢变得更加优秀,谁都能慢慢成为大师。
最后是学习与反思
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妙招和锦囊妙计,学校聚集了大批量的优秀教学人才,身处其中,应放下身架,除却羞涩,积极主动,多听课学习,多交流碰撞,跨学科,跨级段,共享智慧。在实践中,同伴互助、校本教研、专家引领、个人反思,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。
叶澜教授曾指出: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,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。”作为教师,如只是读书、教书,不写作、不反思、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,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?“教然后知困,学然后知不足”,总结经验,研究困惑,不断改进。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,那就需要学会自省,学会反思。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,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,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,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,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。
结语
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既要对教育心生爱慕、为教育而狂,还要精心呵护,用心经营教育事业;既要有投身教学、心系学生的小情怀,还要有奉献事业、实现价值的大格局。肩负时代使命,强化责任担当。志存高远,放飞梦想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教师风采
TEACHER STYLE
留言咨询
MESSAGE CONSULTATION